北京全面建设节水城市修复城市水生态

 

       北京是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文明古都,水是首都“城市之魂”,是城乡发展承载力的决定性因素,也是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近年来,北京市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紧紧围绕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始终把解决大城市病中的水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把加强水资源节约保护与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扩大再生水利用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强城市水生态修复,城市治水管水取得积极成效,有力促进了首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坚持“三要水”持续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

       秉承“三要水”理念,严格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措施。一是向观念要水,立足市情水情,增强忧患意识、风险意识,深入推进“节水优先”战略、“四定”原则和“节水即治污”、“先节水后调水”等理念成为社会共识,努力营造良好的节水氛围。二是向机制要水,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意见》,更加注重完善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领导工作机制、社会参与机制和考核管理机制。制定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进一步落实属地政府节水、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主体责任。推进落实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意见,2016年新增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十二五”以来农业用新水每年减少4000万立方米。加大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第二产业用水量仅为4亿立方米,较2015年减少700万立方米,公共服务用水量减少6.01%。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积极推动水价改革,自2016年5月1日起上调非居民水价,并首次实行城六区与其他区域差别化价格政策。三是向科技要水,以居民家庭和高校为重点,推进高效节水器具换装、推广智能IC卡用水计量设施。推行城市供水“独立计量、分区降压”管理方式,2016年节水3500万立方米,管网漏损率基准值控制在12%以内。持续扩大再生水利用,全市再生水用量超过10亿立方米,同比增加5000万立方米。2016年,在全市总用水中,生态环境用水占到近30%,越来越多的再生水用于改善水生态环境。

 

治理黑臭水体全面打响河湖治污攻坚战

       持续攻坚,连续实施两个“三年治污方案”。一是围绕处理能力不足的短板,自2013年起实施了第一个三年治污行动计划,建成清河第二再生水厂及槐房、定福庄、高安屯、稻香湖、郊区城镇等一批再生水厂,新建污水管线1400公里,全市大中型污水处理厂从2012年的41座增加到2016年的67座,污水处理能力由每日398万立方米提高到672万立方米,污水处理率由83%提高到90%(其中城六区达到98%),基本解决了城镇地区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二是围绕管网覆盖不全的短板,2016年启动实施第二个三年治污方案,重点推进城乡接合部、城市副中心、重要水源地和民俗旅游区村庄的污水治理,着力解决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晒太阳”问题,16座再生水厂开工建设,完成新建改建污水管线417公里、再生水管线105公里,完成230处村级污水治理工程。三是扎实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完成全市河道排污口和污染源追根溯源全面排查,查清规模以上排污口835个,黑臭水体141条段、约665公里。按照“一河一策”治理方案,完成366个排污口和25条段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2017年以来,进一步聚焦“三全目标”(即实现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重点新建1093公里污水管网,分批分期分类推进实施409公里雨污合流管线改造,完成全市范围内排查出的141条段665公里黑臭水体治理。近年来,累计实施河道截污治污300余公里,恢复和新增湿地超过4000公顷,新增水面面积1100公顷,清河、凉水河城市段、通惠河等160公里河道基本还清,部分地区水环境明显改善。

 

聚焦水环境治理大力实施城市水生态修复

       加大中小河道治理力度,做到“六个结合”(与治污、与水系连通、与南水北调、与蓄滞洪区、与水保造林、与文化休闲相结合),2012年以来实施了三年四个阶段1460公里中小河道防洪治理和中心城区77座下凹式立交桥雨水泵站升级改造。建成容量700万立方米的西郊雨洪调蓄工程并投入使用,既促进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又缓解了城市防洪排涝压力。以雨水利用为切入点,2016年新建雨水利用设施120处,全市累计收集雨水6000多万立方米。利用南水北调水,向密云、怀柔、顺义水源地和城市河湖重要水系累计补水3.5亿立方米,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同比回升0.52米。加快推进水源地生态保护和修复。完成27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完成密云水库库滨带一期105公里围网建设,水库周边10.4万亩土地全部退出耕种,同时加强对密云水库周边7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监管,实现了清水下山、净水入库。完成密云、官厅水库上游张家口、承德地区300平方公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和10万亩农业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围绕打造“水清、岸绿、安全、宜人”优美水环境,推进南水北调与五大水系连通工程、河湖水质净化工程和湿地建设,实施再生水、清水、雨洪水联合调配,着力构建流域相济、多线连通、多层循环、生态健康的水网体系。

       通过多年的严格用水管理、污水工程治理和河湖生态修复,北京水生态文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六环以内骨干水系得到治理,多年黑臭的清河、凉水河、马草河等水质基本还清;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五大水系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从水资源安全保障的形势看,南水北调中线通水两年来,为首都水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水资源供需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缺水仍是北京的基本市情水情。特别是现阶段首都水资源的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保障能力还存在诸多隐忧,作为转型发展的特大型城市,水源安全保障的任务依然繁重。从水环境治理的形势看,完成消除黑臭水体的目标、实现城乡水环境的明显好转,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通过第一个三年治污方案,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由于天然降水少、河湖水环境容量十分有限,对改善水体水质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从水生态修复与保护的形势看,逐步解决历史欠账,解决北京河道断流、生态退化、地下水超采等令人揪心的问题,必须加快推进水污染防治、全面实行河长制等政策措施。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工作和关于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讲话精神,北京市水务局主动服从服务于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出了坚持以保障首都水安全为核心,以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主线,以聚焦攻坚水环境治理为重点的水务工作思路:

       一是深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严格实行水影响评价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将2017年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40亿立方米以内,实现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同比下降3%左右。

       二是持续推进水环境治理。加快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再生水厂建设,加大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力度,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大力推进再生水利用,确保2017年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1%,再生水利用量达到10.5亿立方米。

       三是全面实行“河长制”,层层落实河湖管理保护属地责任。出台了《北京市实行河湖生态环境管理“河长制”工作方案》,健全责任体系和管理制度,落实属地政府河湖管理保护责任,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属地负责、行业监管、专业管护、社会共治”的河湖保护机制。2017年年底全面落实“河长制”。

       四是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治水管水。进一步完善节水法规体系,加大节水执法力度,认真执行《北京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落实主体责任。严格实行水影响评价制度和节水“三同时”制度,依法加强取水许可审批管理。严格实行依法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制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科技等手段,统筹节水与“洁水”监督管理,健全节水与水污染防治法规和执法体系,加强联合执法,严肃查处违规取用水和排污行为。要加强对节水治污方面的典型宣传,对严重违规违法的行为要利用媒体进行曝光。

 

(来源:中国建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