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评定”
金奖项目
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宝庆路3号)
自2016年起,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组织开展了上海市既有建筑绿色更新改造评定工作,根据既有建筑在绿色更新改造过程中所采用重点技术、推荐技术和创新技术的比重,分别授予铂金奖、金奖、银奖,通过项目评审与宣传,鼓励既有建筑改造中相关技术的应用。经评定,2018年度共有4个项目获得铂金奖、8个项目获得金奖、5个项目获得银奖。获奖项目已在6月25日协会举办的2019上海绿色建筑国际论坛上予以表彰。
项目概况
花园住宅自19世纪中期起在上海开始流行,是历史的作品,是西洋文明和生活方式与中国文化交织的产物。宝庆路3号位于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始建于1925年,原为上海近代“颜料大王”周宗良及其家人的旧居,被誉为“上海第一私人花园”,是上海近代花园住宅中颇具文艺地位的建筑代表。院内共5幢历史建筑,占地面积4750O,总建筑面积1550O。在2007年开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列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
因为年代久远且空置多年,砖木结构的建筑已严重侵蚀损坏,2017年由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承建,对宝庆路3号进行了改造。因涉及到使用功能的改变,遵循“修旧如旧”的指导思想,本次改造在保护修缮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扩建,并运用绿色技术,实现了现代使用功能与历史建筑的完美融合。拆除违章建筑,清除外墙后期涂料,修复破损劣化,还原建筑历史风貌和特色;对基础进行加固,对结构无法满足承重及使用的部分内部进行局部结构置换,提升建筑安全度和耐久度;修复替换破损木构件,保留原木结构形式屋架;新建连廊和附属设备用房,完善功能和流线;增加必要的设备设施,提升建筑安全度和舒适度以满足现代使用需求;设置立体绿化,整治庭院绿化环境,恢复原德式花园风貌;引入BCAP系统管理平台,利用BIM信息模型技术辅助施工及指导后期运维管理。
项目特色
建筑布局及参观流线的优化
从曾经的住宅转变为展览建筑,本次改造新建陈列连廊将建筑群串联起来,形成完整连续的参观流线,同时增加了陈展空间。连廊采用大面积玻璃形式,可充分获得自然采光,减少室内能源消耗,同时弱化新建部分,使其更和谐的融入历史建筑,实现既有建筑的有机更新。
历史建筑屋面性能提升技术
在修复蚁蛀、腐坏严重的木屋架的基础上,在屋顶挂瓦条间重做防水层、增设外保温层,兼顾风貌保护与建筑性能提升。
传统绿色营造技术的继承与发展
可调节建筑遮阳
保留延续了原有木质百叶门窗的形式,外立面均采用玻璃门窗与木百叶门窗相复合的门窗形式,既保护了原建筑风貌,同时实现了可自由调节的遮阳效果。
地垄墙结构
上海为海洋性气候,具有潮湿多雨的特征,建筑的防潮通风处理尤为重要,为此上海地区老建筑较多采用抬高基础并在底层地板下方铺设地垄墙的做法,在通风的同时节约材料。本次修缮沿用此种传统低技术绿色手段,将破损地垄墙进行修复,腐朽木搁栅进行替换,并疏通四周墙体底部的通风孔,实现传统绿色营造技术的延续。
庭院环境风貌的整体塑造
立体绿化及景观小品
保留院内原有高大乔木与灌木,采用乔木、灌木和草坪结合的复层绿化,同时将原有景观小品融入,设置屋顶覆土绿化(陈列连廊),配合植物多样性增加不同的景观效果建筑。
透水铺装
院内小径均采用石材植草形式的透水铺装,雨水通过缝隙渗入下部草地土壤,有利于道路及土壤的透气透水,有效地补充地下水,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平衡城市生态系统。
建筑智能化技术及运维
建筑智能化系统
应用BIM建筑信息化技术,建立BIM模型,建立BCAP管理平台,将建筑结构、细部构件拼接以及各种管线排布等内容都反映在模型之中,以辅助施工、后期运营、物业设施维护保养和维修等;设置电子巡更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紧急及物业广播系统、安防系统,以实现对博物馆的全方位智能监控与管理。
运行维护制度体系
制定博物馆维护保养管理规定、应急预案,并在现场明示;各系统设备建立设备台账,主要设备建立档案;制定专用的参观预约系统,实现对现场人流的严格管控与数据统计,使物业管理更加便捷与智能。
修缮改造后的宝庆路3号已作为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投入使用,以全新的面貌为世人展示交响乐从西方走入上海的百年历程。曾经的花园住宅成功转变为展览及办公建筑,将现代绿色节能节材技术植入的同时,也修复延续了其本身原有的被动式绿色技术。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修缮改造的成功经验及技术成果,对文物建筑、历史建筑的绿色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