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

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 ――访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顾金山

2019-09-10 23:33:40

 

       装配式建筑是国际建筑发展的趋势,是传统建造方式的变革。近年来,上海市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总体要求,把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作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积极推进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良性互动、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日前,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主任顾金山在接受专访时指出,通过聚焦政策激励、产业培育、科研创新等重点环节,做好“加、减、乘、除”,全市装配式建筑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并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征、具有上海特色的建筑业转型发展之路。

       Q:从2006年启动建设第一个装配式住宅至今,上海建筑业在十年间逐步从传统的“建造”房子转向“制造”房子,可谓成果丰硕。请您介绍下目前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总体情况。

       A:目前,上海装配式建筑的项目数量实现了大幅增长,特别是近两年全市新落实装配式建筑的数量同比上年均实现翻番,2015落实装配式建筑610万平方米,全市累计落实装配式建筑总量已超过100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项目的大规模落地,又加速了装配式产业链的培育形成。全市预制构件产能从2014年的180万平方米大幅提升至近500万平方米,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初具雏形。2015年6月,上海正式通过住建部批准成为“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

 

       Q:上海作为全国较早推进装配式建筑的城市之一,是如何在政府引导层面强化政策效应,积极推进装配式建筑尽早落地?

       A:采用传统的建造方式,扬尘、噪音污染大,工期长,施工扰民、影响交通等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上海,人口、建筑高度密集,这些问题更容易聚焦放大。为此,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市委书记韩正同志强调,要落实制度保障,加大政策鼓励,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上海通过实施两道“加法”,切实加强了政府的政策引导。

       一是明确了发展目标。其中,2015年全市供地面积总量中一半以上采用装配式建筑,而从2016年起,全市符合条件的新建项目原则上全部落实装配式建筑;在预制装配率方面,明确新建装配式建筑单体项目的预制装配率不低于30%,2016年起不低于40%。

       二是加强了源头控制。为实现上述目标,上海明确提出了两个强制比率的要求,以土地源头控制为抓手,将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写入土地出让合同,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规定装配式建筑面积比率和预制装配率,同时注重区域统筹发挥相对集中的规模效应。通过“两个强制比率”和“建筑规模”的双控措施,确保了装配式建筑项目顺利落地。

 

       Q:业界普遍认为,阻碍装配式建筑发展或推广的关键因素就是高成本,对此,上海采取了哪些做法让企业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搭积木”造房子?

       A:在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企业不愿开发装配式项目,怕后续设计、构件预制跟不上;不愿投资生产线,怕项目不落地,投资打水漂。针对这些问题,上海做好两道“减法”,打开了装配式建筑发展新局面。

       一是出台激励措施,调动企业积极性。上海专门研究出台了针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规划奖励、资金补贴等激励政策。如对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预制装配率40%以上的住宅项目按面积予以补贴(单个项目最高补贴1000万元)。装配式住宅项目可提前预售。对规定之外主动实施装配式建筑或外墙采用预制夹心保温墙体的,给予不超过3%的容积率奖励。同时在墙材专项基金减免、工程验收等方面予以一系列的政策倾斜,起到了较好作用。

       二是建立通用标准,减少企业建设成本。初步建立了从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安装、构件生产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标准规范体系。先后发布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等7本标准和图集。这些标准规范与住建部近期发布的相关标准规范互为衔接补充,基本能够满足当前上海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需求,解决了企业在技术方面的问题,有效减少了企业建设运维成本。

 

       Q:除了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外,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还需要全产业链的合力推进,请问上海在加快产业链培育方面是否有值得借鉴的好做法?

       A:上海充分发挥政府工程、骨干企业、重点项目的典型示范作用,做足产业链培育的两道“乘法”,有序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一是发挥示范效应,打造集约规模效应。坚持政府工程带头,市域保障性住房、政府投资项目率先运用装配式建筑,高架桥梁、轨道交通等市政工程领域大力推广预制拼装技术。骨干企业先行先试,积极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推动上海预制构件生产走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部分项目预制化率最高达到了80%。

       二是注重培训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着力加快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培育,2014年以来已开展了多轮集中培训,培训建设、设计、施工企业、建设主管部门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1000余人次;依托建工(集团)学校,建立了装配式建筑施工实训基地,切实提高施工人员的实操能力。拍摄上海装配式建筑发展宣传片,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积极宣传了上海装配式建筑推进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装配式建筑的社会关注度持续升温。

 

       Q:施工效率的提高是装配式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但同时也带给人们对于其在安全性、舒适度方面的担忧,那么上海是如何在消除质量安全隐患上做好保障措施的?

       A:装配式建筑是对建筑施工方式变革的重要举措,对保障建筑质量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上海通过两道“除法”,努力消除建筑质量安全隐患。

       一是提升产品性能,消除质量安全通病。结合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要求,积极推广预制外墙、门窗、外饰面砖、保温体系一体化预制技术,探索解决了一批门窗、墙体渗水、外保温、外饰面砖脱离等建筑质量通病问题。对全市公租房、廉租房,外环线以内及八个低碳发展实践区、六大重点功能区域的装配式商品住宅,提出了实施全装修的要求。同时,提高建筑外窗传热系数、楼板设计厚度等技术标准,鼓励采用降噪静音管材和同层排水技术,探索研发民用建筑外遮阳技术。

       二是实施全过程监管,消除建筑安全隐患。在建设部取消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市场准入的背景下,积极探索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重点强化了构件生产的事中事后管理;要求建设单位向生产企业派驻监理,部品构件必须实施首件试拼装,同时督促行业协会完善质保体系,确保建设工程五方主体质量终身责任制有效落实。

 

       Q:通过上述“加减乘除”的各项举措,上海大力推进和发展装配式建筑的目标和方向正越来越清晰。进入“十三五”,上海还将采取哪些措施来促进全市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迈上新台阶?

       A:下一步,我们将积极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实现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的要求,继续加大装配式建筑推进力度,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加强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全面提升装配式建筑发展能级,并推动装配式建筑与建筑信息化融合发展,努力当好全国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和先行者。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加大装配式建筑的推进力度。将修订并颁布《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增加建筑工业化发展专篇;实行全市装配式建筑落实情况月报制度,强化动态管理;研究发布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分阶段验收、提前预售等政策的实施细则;加快推动建筑业“营改增”改革等。

       拓展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外延和内涵。一是将推进工作延伸至不同的结构体系和建筑类型。把钢结构、钢-混凝土结构、木结构等其他结构体系纳入装配式建筑发展和管理的范畴。同时,将装配式建筑推进工作的覆盖面扩大到所有新建工业建筑,并在桥梁主体结构等市政工程方面推广装配化的技术应用。二是将装配式建筑发展向纵深推进。研究出台装配率的计算方法,提升装配式建筑发展能级。重点落实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外环线以内及八个低碳发展实践区、六大重点功能区域装配式商品住宅实施全装修的建设要求。

        完善装配式建筑的技术标准体系。包括开展技术攻关,完善配套技术标准,提高标准化设计水平。

        打造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新模式。一是推进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模式。推广以设计为龙头的EPC总承包管理模式,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率先试点,并逐步延伸至社会投资项目。二是增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加快“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培育扶植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三是释放产业联盟集群发展优势。不断扩大参与企业范围,打造具有国家影响力的建筑工业化产业联盟。

       推动装配式建筑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包括推广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实现建筑构件生产管理信息化,探索建筑工业化项目大数据管理,为全市建筑工业化后评估提供分析依据。

       提高装配式建筑监管水平。包括加强预制部品构件监管,强化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管,建立工业化建筑项目评价体系。

 

记者  徐敏